【网络中国节·中秋】关于中秋,知多少?
- 发布日期:2025-09-30 11:58
- 浏览次数:
一年月色最明夜
千里人心共赏时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
我们迎来传统佳节——中秋节
中秋起源
中秋节,又称作月夕、秋节、八月节。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然而,直到初唐时,才真正出现了“中秋节”的说法,北宋时期开始盛行。
中秋习俗
吃月饼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祭月、赏月
祭月、赏月是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
如今,赏月成为中秋佳节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与家人朋友一道,坐而望月,享受秋天的凉爽,寄托团圆的期望。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杯桂花蜜酒,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猜灯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
玩花灯
孩子们中秋节很喜欢制作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将柚子南瓜或桔子的瓤掏去,刻出简单图案,内点蜡烛即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
中秋诗词
《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
唐·白居易
南国碧云客,东京白首翁。
松江初有月,伊水正无风。
远思两乡断,清光千里同。
不知娃馆上,何似石楼中。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阳关曲·中秋作》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宋·白玉蟾
千崖爽气已平分,万里青天辗玉轮。
好向钱塘江上望,相逢都是广寒人。
《中秋月》
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重大的教育意义。庆祝中秋,可以将这些传统习俗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领略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