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首页滚动小专题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农业合作社做后盾 农民玉米不愁销


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秋粮收购工作已全面展开,示范区通过“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的模式,帮助农民销售玉米,让辛勤劳作一年的农民品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初冬的天气挡不住农民卖玉米的热情,在宏丰合作社烘干塔前,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传送出的玉米堆满了整个场院。




宏丰合作社负责人任培福说:“我们玉米收好后计划送到中卫的储备库,还有中宁的饲料加工厂,今年计划收两万吨,现在已经收回来了接近三千吨。”

任培福是示范区的种植大户,种植着千亩农田,经营着几辆农机。虽然每年收成不错,但每次一到玉米销售季,他就开始犯愁,一方面是每年收购价格不稳定,难以掌握市场行情,另一方面常年以传统的晾晒方式降低玉米水分,容易受天气、晒场、人工的制约。看准了玉米市场回暖时机的任培福,2018年联合嘎查其他农民成立合作社,引进了玉米脱粒设备和烘干设备,做起了玉米收购的生意,从玉米脱粒到烘干玉米再到往外运送都不用农民操心,解决了大多数农民的玉米销售问题。




塔日阿图嘎查农民梁来孝说:“在宏丰合作社这儿卖玉米方便,价格也合适。特别是今年由于疫情的关系,外地的收购商也没过来,解决了我们卖玉米的燃眉之急。”

如今,宏丰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好,每年收购的玉米数量越来越多,对外销售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对合作社未来的发展规划也更加清晰。




宏丰合作社负责人任培福说:“明年把烘干塔打造一下,再建一个一千平米的库,明年计划要储存粮食,自己储备三五千吨干的,然后到春天再卖出去,这样的话价格比较高一些。”

近年来,示范区鼓励农民把土地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以“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的合作模式,把生产、销售融为一体,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的同时帮忙打开销路,农户不愁种,更不愁销售,实现种有定向、销有方向,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编辑:杨欣 姜勇
信息来源: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