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考,内蒙古脱贫攻坚答卷精彩丨久久为功,山水林田湖草沙协奏齐鸣丨千秋大业,让碧水蓝天净土美景长存
- 发布日期:2021-11-29 10:57
- 浏览次数:
历史大考,内蒙古脱贫攻坚答卷精彩
脱贫攻坚战——一项锤炼党性、凝聚民心的伟大工程;一段考验智慧、磨炼意志的改革历程;一场波澜壮阔、功在千秋的历史大考。
2021年6月22日,自治区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郑重宣布:内蒙古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1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内蒙古战疫情、筑根基、促就业、抓难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路上,各地响鼓重槌、尽锐出战,因户施策、精准发力,攻坚克难、乘势前进,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一批批扶贫干部扎进贫困村,主攻深度贫困,火力更集中、政策更精准。一系列扶贫举措落实落地,贫困群众脱贫梦圆。
“去年卖花菇收入了10万元,今年的花菇比去年长得好,收入会更多。”赤峰市林西县五十家子镇轿顶山村村民郝永霞喜笑颜开。这样的变化源自2020年5月建成的轿顶山村食用菌产业园,一个产业园带动了170个村民脱贫致富。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天吉泰镇,依托黄河和肥沃的土地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更多外出务工农民实现返乡创业,促进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帮助贫困户走上产业化脱贫之路。
5年来,脱贫旗县共建成“一村一品”基地1376个、特色产业基地2012个、带贫减贫产业园区491个,平均每年减贫近20万人,100多万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定增收。乡村电商惠及贫困人口近53万人次,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带动1.2万户贫困户,光伏扶贫电站覆盖2322个贫困嘎查村。2020年,57个贫困旗县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5元,年均增长34.2%。
从茫茫雪域到沙漠戈壁,从高原低谷到深山老林,打赢脱贫攻坚战,广大党员干部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日松镇老荒地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耕地较少、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2017年,驻村第一书记许少忠来到这里,走访了全村744户1617人,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老荒地村发展小杂粮深加工、办养猪场、修水泥路、打水井、挖沟渠、建文化室、卫生室……如今,“老荒地”变成了“富裕田”,村集体经济达到29万元。
5年来,五级书记抓扶贫,一张张军令状直指最难啃的“硬骨头”,8689个驻村工作队、9776名贫困嘎查村第一书记、8.5万多名驻村干部同所有乡村干部一道,数年如一日像“螺丝钉”一样钉在脱贫攻坚的阵地上,与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交朋友,为摆脱贫困出点子、办实事、解难题,赢得了群众的充分信任,密切了党同人民的鱼水深情。
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贫困角落、温暖了每一个贫困群众,让他们的困苦到了尽头、日子更有甜头、生活充满奔头。
“做梦都没有想到能住上这么温暖干净的楼房。”75岁的兴泰小区居民赵根热泪盈眶。2020年9月30日,随着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科布尔镇兴泰小区最后一栋楼房竣工,自治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完成。
“你看这水,清澈又甘甜。”兴安盟科右前旗大石寨镇太平村村民张云柱笑得像个孩子,他捧着碗大口喝着自来水,喉结上下抖动。
5年来,12.5万人搬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穷乡僻壤,13.7万户告别透风漏雨的泥草屋、住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18.3万贫困人口喝上了放心水。新改建农村牧区公路超过6.5万公里,盟市所在地全部通高速路、贫困旗县全部通一级及以上公路、具备条件的苏木乡镇和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所有贫困嘎查村全部通动力电,所有贫困户全部通生活用电,99%以上的贫困嘎查村通了宽带和光纤,扶贫直播间、云超市等平台让老百姓的特产走出乡村。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医疗救助则托起了困难群众的就医保障底线。
2017年,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海拉图嘎查牧民巴乙拉图的两个女儿考上了大学,可他实在没钱供孩子读书。当教育扶贫政策的春风吹拂到他时,他喜极而泣:“没有教育帮扶,俩闺女哪能上大学,恐怕早都嫁人了!”
通辽市霍林郭勒市珠斯花街道创业社区70岁的李富患有肾病,住院花了8780元。“出院结算时还拿到2652元的医疗救助款。”吃低保的李富直说没想到。
5年来,教育资助政策惠及贫困家庭学生38.07万余人次,2087所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完成改造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范围,6.4万大病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42.37万贫困人口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8.56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生活或护理补贴。
一个个数字背后,是自治区精准脱贫的战略,是贫困群众一颗颗火热的感恩之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数扶贫干部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铸忠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减贫奇迹,书写了内蒙古脱贫攻坚的壮丽篇章。(记者 薛来)
久久为功,山水林田湖草沙协奏齐鸣
冬季的乌梁素海万顷空明,如同一幅曼妙的水墨画卷铺展在天地间。
作为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乌梁素海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防凌防汛、水质净化的重要功能,是黄河的“自然之肾”。乌梁素海安,则黄河安;黄河安,则百姓安。
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自然之肾”曾经一度变为“生态之患”。
“乌梁素海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治湖先治沙,治湖先治山。巴彦淖尔由西到东实施了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黄河生态廊道治理、乌拉山南北麓生态建设工程、乌梁素海东岸荒漠草原修复治理等工程,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一体化治理,荒漠变绿洲,荒山变绿岭,在乌梁素海外围建起一道绿色屏障。同时,生态补水、污水处理、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内部治理齐头并进。
内调外养、内外兼修,这片来源于黄河又归于黄河的水域,重现大泽风采。
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乌梁素海综合治理深刻揭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内蒙古在我国生态安全国家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生态脊梁”,两侧分布有大面积的草原、森林、沙地、沙漠、河流、湖泊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生态安全屏障。
“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摒弃过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单一治理模式,实施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就此展开:
阻碍系统治理的制度坚冰正在消融——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目标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解决林草湿资源保护发展中的难点,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态保护责任模糊、“谁管谁都不管”的问题。
源头治理的机制逐步建立——全区50.46%的国土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守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底线,从源头上将不合理开发挡在门外。完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设置绿色门槛,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综合治理的短板逐渐补上——制定发布《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0-2035年)》,构建“一线一区两带”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总体布局,以重点区域突破带动全域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治理。
从理念到行动,从制度到实践,内蒙古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上描绘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面前,是静静流淌的母亲河;背后,是绵延起伏的沙丘。2米多高的菌草犹如一排排绿色卫士,将黄河和沙漠隔绝开来。这水、林、沙相拥的奇景,出现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刘拐沙头。
黄河流经磴口县52公里,刘拐沙头是黄河与乌兰布和沙漠握手的地方。在这里,乌兰布和沙漠曾经每年将7000多万吨黄沙输入黄河,导致黄河河床逐年抬高,严重威胁下游地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磴口县启动实施刘拐沙头综合治理工程,一面在沙漠中植绿固定沙丘、保持水土,一面建起一条长约4公里、宽约3公里的大型锁边林,彻底切断沙漠入侵黄河通道。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黄必先治沙。多年来,内蒙古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沙漠融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进行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现了由“沙进河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不止是黄河流域的治理,遵循生态保护和修复内在机理和规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这样的大局观和全局观体现在内蒙古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
苍翠满目、生机扑面,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超过1/3披上了绿装。沙漠变成绿水青山,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碧草茵茵、花香阵阵,曾经“刮风灰尘飞、下雨泥浆流、人人躲着走”的废弃矿山变成了游人如织的旅游度假区;
荒山变绿岭,砍树人变成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林下资源变成林下财富,绿色宝库重现生机;
野鸭戏水、蒲草翠绿,占自治区总面积8.89%、面积达1.58亿亩的湿地保护区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十三五”期间,全区林业建设、草原建设和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均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23%和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改善目标,内蒙古已经用实践给出答案。(记者 霍晓庆)
千秋大业,让碧水蓝天净土美景长存
绿水逶迤,青山相向,草木繁盛,花鸟为邻。这般田园诗意,凝聚着人们对绿色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草原钢城”包头市,离黄河不远处的蓝天白云下,包钢股份煤焦化工分公司酚氰废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全部得到综合利用。
作为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市2019年以来投资162亿元创建“无废城市”,实施了300多个污染防治项目。“近些年生态环境变化太大了,公园绿地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绿色宜居!”昆都仑区居民苗娜娜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指出,“我区生态环境保护正处在‘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历史关头,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党的十九大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为内蒙古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吹响嘹亮号角。
5年来,内蒙古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的美好愿景逐渐成为现实。
向着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目标,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2018年,自治区出台打赢蓝天保卫战3年行动计划,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及周边地区为主阵地,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将时间的刻度拨回今天,内蒙古累计完成“散乱污”企业治理1969家、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250台7629.4万千瓦,实施清洁取暖改造19.54万户,并下大力气严禁秸秆焚烧,为全区空气质量提升奠定了基础。
全区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由2015年的2个增加为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到90.8%,6项污染物平均浓度连续5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向着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目标,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滋润一方土地、养育沿岸百姓的“母亲河”“母亲湖”被人们深深眷恋,让这些河湖永葆青春活力是内蒙古各族儿女的心声。
精准施策方能落地见效。自治区梳理出制约碧水保卫战考核任务完成的痛点和堵点,对症下药,将全面改善河湖水质、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狠抓工业污染防治等方面涉及的23项具体攻坚任务纳入碧水保卫战行动方案,并全力推进重点任务实施。
碧水保卫战成绩耀眼。139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优良水体比例由50.0%提高到59.2%,劣Ⅴ类水质由22.6%下降为14.4%,21个国考河流断面水质全部消劣,实现水质升类。重点湖泊及黄河流域保护治理全面加强,“一湖两海”水质成因及水质改善目标论证完成,乌梁素海水质提升为Ⅳ类,呼伦湖、岱海水质稳中向好。
向着让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目标,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加工基地,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而种地产粮离不开优质的土壤。
自治区的土壤污染防治策略,在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原则下,强化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源头管控和治理修复。同时,加大农村牧区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督指导和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今年,全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98%、90%以上,47个地下水国控监测点位极差比例为17.02%,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较2013年下降12.1%,均优于国家考核要求。
到2020年底,内蒙古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各项约束性指标圆满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
自治区还相继制定修订了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自治区水污染防治条例、自治区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20余部地方性法规,将保护生态纳入法治化轨道,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日臻完善。
站在新起点,谋划新未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必将倍加珍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果,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全方位推动发展绿色转型,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继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