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三北”追风逐日|光伏长城跑出产业“加速度”
- 发布日期:2024-03-22 13:28
- 浏览次数:
攻坚“三北” 追风逐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决扛起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政治责任,深入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种草面积、年均完成防沙治沙面积均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持续“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奔腾融媒开设专栏“攻坚‘三北’ 追风逐日”专栏,全面展现内蒙古各地大力弘扬“三北精神”,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打好打赢三北工程三大攻坚战的坚定信心和工作实绩。
作为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
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
内蒙古须臾不敢松懈
以一骑绝尘之势
成为国内光伏治沙的“领跑者”
巴彦淖尔
进入3月份以来,内蒙古能源集团磴口县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的光伏阵列间,受雪水浸润冻结的沙地还未彻底消融,工人们正在进行压制草方格、铺设输水管道作业,为下一步在草方格内栽植灌木苗和后续生态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样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中的国华磴口100兆瓦光伏治沙储能发电项目是巴彦淖尔首个1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电站。项目可实现修复治理沙漠3000亩,向电网年均提供绿色电力约2亿千瓦时,年均节约标煤消耗6.2万吨。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426.9万亩分布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约占该县土地总面积的77%。而作为全国日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乌兰布和沙漠光照资源丰富,发展光伏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随着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蒙西电网保障性并网和市场化新能源项目等建成后,磴口县的光伏治沙面积将超过35万亩,沙产业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2023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中提出,要坚持科学治沙,推广磴口模式及光伏治沙模式等治理模式。乌兰布和沙漠上的光伏板,让科学治沙又有了一条新路径。
2024年巴彦淖尔计划完成
能源指标150万千瓦
其中光伏94万千瓦
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2.48万亩
其中光伏治理11.28万亩
兴安盟
在华能高力板“风光储”一体化治沙100MW光伏发电项目园区,一排排光伏板犹如蓝色的海洋,他们覆盖了昔日的黄沙,绘出了兴安盟的又一抹绿色。
华能高力板“风光储”一体化治沙项目建设于盐碱荒漠地区,项目采用风、光、储联动电网主动支撑技术,最大限度的发挥风光储一体化的优势,项目建设完成后,平均每日发电量约为45万千瓦时,年发电量将达到1.65亿千瓦时,通过高舍线、高右线送入蒙东电网。
兴安盟,像一道天然的立体屏障,坐落在东北森林带和北方防沙带的交接处。它的北部是茂密的森林,而南部则是科尔沁沙地。近年来,兴安盟大力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和“三北”等重要生态工程建设,2024年,兴安盟将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推动风电光伏开发与沙地综合治理有机结合,实现新能源装机规模90万千瓦以及14万亩沙化土地的全面治理。围绕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重点治理5.8万亩裸露沙地,确保603个地块全部歼灭,率先实现“绿中无黄”目标。
前不久,兴安盟行政公署与中广核新能源内蒙古分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通过“农光牧光”模式,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链条,实现生态治沙与产业融合发展。该项目将围绕科尔沁沙地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展开,总投资128亿,计划于2024年4月份开工建设。
2024年兴安盟
争取1.4亿元总投资
用于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
将完成综合治理18.15万亩
非沙化土地生态修复3.2万亩
建设小型水利水保措施130处
实施6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
实现沙地增绿、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内蒙古以主力先锋姿态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承诺,少不了“光伏”这把解决荒漠化治理、生态修复难题的“金钥匙”。
2024年,内蒙古深入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将实现新能源装机1.19亿千瓦,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151万亩的目标。
内蒙古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用“光伏长城”在祖国北疆画卷上绘出新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