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以“实干风”办好“关键事” 让学习教育充满“民生温度”
- 发布日期:2025-07-04 17:57
- 浏览次数:
七月的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蒸腾着热浪,一场跨越部门的民生接力却让嘉尔嘎勒赛汉镇乌兰恩格嘎查的彭奶奶家中涌动着温情。这场生动的民生服务实践,正是示范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将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实效的鲜活缩影。
近日,示范区党群工作部社保科在处理自治区下发的养老金疑点数据时,发现72岁的彭奶奶多领取了4.1万元的城乡居民养老金。正值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推进之际,党员干部们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接到疑点数据后,党群工作部迅速组建稽核工作组,通过数据比对、档案核查等方式,精准梳理出老人的详细情况。面对系统里的异常数据,没有简单下发追缴通知,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可能难以理解复杂的养老金政策,且老人生活存在一定困难,工作组果断放弃传统追缴模式,决定联合多部门开展“敲门行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传递政策。
走进彭奶奶家中,斑驳的墙皮、老旧的木椅,桌上散落的药盒,无声诉说着这个家庭的困境。工作人员围坐在老人身边,像唠家常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向老人解读养老金政策。在轻松的交谈氛围中,老人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始放下心中的疑虑,主动与工作人员交流起来。深入了解后得知,彭奶奶和老伴多年来仅靠微薄的城乡居民养老金维持生活,家中没有其他生产资料,生活本就捉襟见肘,更令人揪心的是,其丈夫还存在听力残疾,日常沟通极为不便,每一个生活难题都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老两口心头。
面对老人的困境,党员干部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决定多部门现场联动办公,一场“民生救助”迅速展开。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立即启动临时救助程序,详细询问老人家庭情况,仔细填写各项表格,为老人办理低保申请,希望能为这个困难家庭增添一份生活保障;残联部门的工作人员迅速收集老人的病历等资料,耐心地向老人说明残疾证申报流程,承诺会全程跟进,助力老人享受到应有的残疾补贴;医保部门的工作人员蹲在老人身边,根据老人的病情,手把手指导办理慢性病报销资格认定,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
与此同时,社保部门的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完成多发养老金待遇的登记核算。他们深知老人的难处,没有丝毫催促,而是用温和的语气、贴心的关怀,引导老人完成退回手续。从政策讲解到手续办理,真正实现了“政策上门、服务到家”,让老人和家属感受到了满满的温暖与尊重。“真的太感谢你们了,不仅帮我们解决了养老金的问题,还帮我们申请了这么多补贴,以后的日子有盼头了!”彭奶奶紧紧握着工作人员的手,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
经过各方努力,此次联合行动不仅成功追回多发的养老金待遇,更重要的是创新构建起“数据共享、部门协同、政策找人”的民生服务新模式。各部门打破信息壁垒,通过信息互通、资源整合,将原本棘手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充满希望的“幸福账单”,让惠民政策如同夏日暖阳,主动照进困难群众的生活。
“我们追回的不仅是资金,更是群众对政策的信任,当民生服务的触角深入到每个家庭的具体需求中,那些原本冰冷的数字,最终都化作了群众脸上的笑容与心底的感动。”示范区党群工作部部长邱艳春表示,将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把此次民生服务案例在辖区推广,持续深化部门协作机制,强化大数据分析应用,推动社保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升级,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民生保障既有力度更有温度,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展现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良好风貌。